传承红色基因 谱写百年新华章
——研究生院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11月19日上午,研究生院领导班子在研究生院302会议室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集中学习,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陈曾平院长主持会议。
陈曾平院长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全文,并与班子成员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山大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学校教育事业新百年新征程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强调,研究生院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人才培养主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干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坚定的步伐,扎实做好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钦泰副院长指出,作为中大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总书记对中山大学的深切关怀,让我们倍感骄傲、欢欣鼓舞,更让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培养与质量管理处处长刘鹏图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明确了学校发展定位,为学校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落实总书记贺信精神与推进研究生院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高站位抓落实、高质量抓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多措并举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卓越研究生培养体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校而努力奋斗。
培养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马显锋结合专业学位培养工作谈了三点体会。一是要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制定契合专业学位培养的新政策。二是要更好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水平的专业学位人才。三是要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拓宽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助力推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与质量管理处副处长吴帆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重点谈如何落实的体会。她指出,一是要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二是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协同育人实效。三是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和培养机制。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董丽丽结合招生工作谈到,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作出贡献。在招生工作中,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统筹规划;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出发点,挖掘和吸引优质生源;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专业学位、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招生结构和计划;以教育公平公正为准则,制订落实教育部招生工作政策和纪律要求的工作规范。要与学校战略布局发展和学科布局规划同步同频,加强招生管理规范性和校院两级招生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招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位办公室主任汪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是对百年中大在新起点上再创新辉煌的殷殷嘱托。我们新时代中大人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位点建设工作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以学位授权自主审核为契机,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抓紧布局建设国家关键急需“卡脖子”领域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综合办公室主任谢丹琼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令人备受鼓舞、深感振奋,贺信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奋勇前行。踏上新百年新征程,总书记的贺信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牢记嘱托,再接再厉,以实际行动将贺信精神落到实处,要锚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目标,聚焦人才培养主责主业,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努力争取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陈曾平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我们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在学校百年新征程上,我们将汲取思想伟力、踔厉奋发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为学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